从一杯咖啡开始,读懂上海(上海咖啡文化节 招投标)
- 咖啡文化
- 2024-11-01
- 172热度
- 0评论
目录:
1.上海咖啡文化节2020
2.2021上海咖啡文化节地址
3.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
4.2021上海咖啡文化周门票
5.2021上海咖啡活动主题
6.上海咖啡节主办方
7.2021上海咖啡美食文化节门票
8.上海咖啡节展位图
9.上海咖啡文化美食节
10.2020年上海咖啡展门票
1.上海咖啡文化节2020
上海,似乎刚刚进入“咖啡元年” 网络售卖的咖啡,以星巴克作为标准;艺术化的精品咖啡店、小众咖啡店遍布上海的街头巷尾;便利店、快餐店、面包店也开始从事咖啡生意;一批海外咖啡品牌瞄准上海,誓要在2019年,与中国新兴的本土品牌共同瓜分这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市场。
2.2021上海咖啡文化节地址
有人说,中国没有咖啡文化,喝咖啡的人群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上海除外 实际上,这并非偶然咖啡不仅仅是消费品,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指标几个月不来上海,就有一批新店拔地而起“咖啡馆是城市中不安灵魂的避难所,是治疗营、是缘分开始的地方、是如同家一般的所在。
3.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
”高雪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行走的咖啡地图”里这样写道 她是一名青岛姑娘,读书时很迷恋咖啡馆的环境2015年,高雪跑遍大街小巷,寻觅各种咖啡馆,开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粉丝越来越多,也从侧面证明,中国的咖啡市场,这个曾经只是茶叶市场一个小零头的小众消费品,近几年正在快速增长。
4.2021上海咖啡文化周门票
上海,是高雪每年来很多次的城市,因为这里有占据了中国咖啡市场半壁江山的人口。
5.2021上海咖啡活动主题
上海普通市民对咖啡接受度之高,其他城市望尘莫及,比如常有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点一杯30元左右的拿铁,在咖啡馆侃侃而谈上海市中心的咖啡店数量之多,几乎遍布每一个街角、每一条小路用美食软件搜索,上海大约有8000多家咖啡馆,即使每个双休日都逛一两家,也跟不上扩张的速度。
6.上海咖啡节主办方
高雪发现,只要几个月不来上海,就有一批新店拔地而起这里有网红店扎堆的小马路,不经意间的街边咖啡小站,与艺术、时尚等元素结合的商圈咖啡馆,主打人工智能的新式咖啡,大隐隐于市的手作咖啡,烘焙匠人概念的咖啡……咖啡散落在这座包容万物的城市里。
7.2021上海咖啡美食文化节门票
在高雪看来,咖啡产业的价格相对茶叶比较透明比如中档次的埃塞俄比亚生豆,市场平均采购价约一公斤80元,烘焙之后可以卖到一公斤200元,由此推算,加上牛奶、人工、店租、设备损耗等,一杯奶啡,成本约20元,赚钱并不容易。
8.上海咖啡节展位图
因此,上海街头那些有趣的独立咖啡店,大多不为赚钱 咖啡爱好者大任来自东北,2003年到上海工作,第一次进星巴克点了一杯焦糖玛奇朵当时,她被那种馥郁芳香的口感震惊了,迅速抛弃速溶咖啡渐渐地,大任认为,拿着一杯星巴克走在上海街头,是一件特别有都市白领范的事情。
9.上海咖啡文化美食节
一个小女生的咖啡文艺梦就此开启,她想在未来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2018年,大任终于在松江大学城、广富林公园附近开了自己梦想的咖啡馆。
10.2020年上海咖啡展门票
大任白天上班,咖啡馆营业时间只有17:30到22:00,周末从中午开始营业。也不聘请店员,她和老公两个人打理。家在附近,夫妻俩把咖啡馆直接当成了家里的客厅。
咖啡馆大多是熟客有一位70后的客人,常常晚上快要打烊时过来对方会在21:40发微信问大任有没有打烊,有什么豆子做什么,10分钟就走也有熟客每次都说,直接带走不用拉花有一对夫妻,把爸妈送到广富林玩,无意中看到大任的咖啡馆,此后,每当陪朋友来广富林,夫妻俩都来大任这里坐一会儿。
大任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熟客们的口味偏好放假前,她会提前把咖啡粉做成挂耳包,给客人们带走这家店硬件投入超过50万元,半年营业额约1万元,典型入不敷出,必须用工资贴补,但是挡不住自己喜欢又比如王先生,从工作十几年的上海研究机构辞职,经营咖啡馆,选址就在虹桥商务区。
这里放眼望去,是成片玻璃组成的商务楼群,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因此被认为可能是咖啡的高密度消费区几乎每一栋楼宇底楼都有咖啡馆,每迈出几十步,就能找到不同品牌的咖啡 王先生的店铺位于中骏广场他来自湖北,起初也是因工作关系,光顾星巴克和Costa。
每次出国,看到老外们一杯咖啡喝一下午,那种悠闲的享受时光不同于朝九晚五的工作,而上海的咖啡文化影响了他的消费和生活观念,他决心开一家精品咖啡馆,于是选择成为意大利品牌PASCUCCI的上海加盟店据说,这个品牌在韩国非常火,如今瞄准中国市场,尤其想打入上海。
开店之前,他做过一番分析,认为上海的咖啡文化在中国城市里独一无二无论收入高低、年龄大小,咖啡在上海的普及程度相当高,而他湖北的老家,方圆几十公里只能找到一家咖啡店恰恰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咖啡店,说明上海不只有商业品牌,还有一批玩家、一批懂得欣赏的文艺青年,上海才真的称得上有咖啡文化。
上海的繁盛深处,是历经岁月飘出的香气曾经巴黎、维也纳、伦敦的咖啡馆是作家、哲学家的会面地,代表了一种“文艺社交”,形成了“作家咖啡馆”、“记者咖啡馆”、“画家咖啡馆”、“心理学家咖啡馆”上海也有类似的海派文化基因。
春日暖阳,闹中取静的衡山路转角,窗外是繁华的徐家汇后街,窗内是老上海风格的棕色墙纸、拼花格彩色玻璃灯。这里就是凯文咖啡馆,1997年开张至今,已走过22年历史。
它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之一,在作家笔端,在大大小小的影视剧里雕刻着上海的时光老板王晓忠回忆,上世纪末的上海,街头很少有像样的咖啡馆,种种机缘下,他带着希尔顿酒店的部分团队来此经营凯文咖啡馆当年,走在衡山路的老外,一半都会推门而入,点一杯20元左右的经典款咖啡。
22年间,不少上海作家就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每天下午来此写作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似乎都能带来灵感 岁月如梭,中国的咖啡馆已历经多次更迭一个公认的说法是,第一拨咖啡是雀巢等速溶时代;第二拨咖啡是星巴克带来的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耕耘了那么多年,培育了中国喝咖啡的新一代青年;。
而如今,上海的咖啡已走到第三拨,那就是街边和商圈遍布的精品咖啡馆、独立咖啡馆,它们中的一大批成为网红打卡之地,用各种艺术风格吸引眼球,也有别具特色的咖啡单品,手冲咖啡、滤式咖啡、冷萃咖啡等,花样繁多但唯独
凯文始终就在转角,风格和口味22年不变除了沙发和墙纸因磨损更新,凯文的大部分装饰几乎没动,包括1997年铺上的地砖金枪鱼色拉、奶油蘑菇汤、经典款咖啡配一小盅淡奶,这些菜单没有动,甚至点菜的本子坚持没有配图,文字居中……。
确实有年轻人觉得凯文咖啡品种太少,比不上网红咖啡店的新鲜但王晓忠无意跟风,坚持老底子的风格他想留住“上海味道”,留住这座城市历经岁月飘出的香气 凯文不少老客人,是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它见证了许多人的成长、目睹了一个家庭从无到有。
慕名而来的明星们同样不胜枚举也有熟面孔的老外,每周来一次,不用菜单,每次找相同的位置,点相同的东西周末下午,如果天气晴好,凯文的露天转角花园总是坐满了人不同肤色的人们在此晒着太阳,喝着咖啡,聊着各自的人生。
与凯文相似的,还有淮海路上的KEE CLUB,也已经经营了十几年,目前仍然坚持基本款咖啡。
这里的会员们喜欢来花园阳台,望着淮海路的风景,喝一杯咖啡,发呆一个下午。
相关负责人说,大家喜欢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美好的记忆这就是上海的繁盛深处就像“在咖啡馆遇见莎士比亚”那般,历久弥香的咖啡馆和上海的城市记忆一起,迎接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从上海出发,把中国的咖啡输出海外。
几乎所有外来咖啡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都是上海年初,不断有财经人士分析,咖啡会在热衷于喝茶的中国占据快消品的中心位上海咖啡市场的抢位大战可能会在2019年全面爆发 已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的星巴克;依靠资本和外卖杀入市场的瑞幸咖啡;
连锁餐饮品牌如百胜、麦当劳、肯德基,面包店如宜芝多、面包新语,都在咖啡上发力;还有便利店,全家为“澎客咖啡”成立独立门店;一批海外咖啡品牌正对上海市场虎视眈眈,如%Arabica、美国的Pete’s、日本国民连锁品牌Doutor和加拿大国民咖啡Tim Hortons……
仅列举名字已让人感到赛道拥挤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预测,中国咖啡店市场的销售额到2022年将达到794亿元,咖啡店的门店数量预计将达到8万家而精品咖啡成为一个重要领地上海市场,磨砺和带起了一批中国本土咖啡品牌。
比如麦隆咖啡,2014年在新天地开出了上海的第一家门店。品牌在云南拥有自己的咖啡庄园,从豆子到杯子,覆盖全产业链。短短几年间,它从上海进军全球,继新加坡、韩国、越南之后,正在布局去美国开店。
门店被细分为几种类型,一种主打“第三空间”,提供精品精制的咖啡服务,让客人慢慢留下来。比如虹桥天地的铺面,明亮宽敞,吸引各种人群在此聊天、社交、工作、歇脚。
第二种是快捷商铺,开在办公楼宇,方便上班族带一杯就走,有些面积小到只有吧台 第三种开在大学校园,立志培养年轻一代消费者麦隆还定期在网上发布咖啡脱口秀之类的视频 得益于全产业链掌握资源,麦隆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比如用燕麦奶做的燕麦拿铁,是牛奶之外的一种创新选择。
门店菜单上有9款豆单,能喝到留有酒香的手冲咖啡爆款“甜心雨”是棉花糖混搭咖啡,刚推出时,单月单店销量68万元
“很多中国人对咖啡的理解就是苦,其实咖啡的口感非常丰富”品牌相关负责人说,大约每半年,门店就换一次菜单,比如这个即将过去的冬天,推出了冲绳黑糖拿铁、红枣陈皮拿铁,后续还有季节新品 研发中心位于上海金山区。
有人负责研究创意饮品,有人负责研究烘焙曲线还有一支跑往世界各地的寻豆师团队,每年在全球咖啡人士荟萃的咖啡豆原产地竞拍好豆子金山的工厂,如今也提供咖啡师培训 麦隆连锁规模增长很快,目前已在全球遍布80多家门店,其中上海占了50多家,数量最多。
总部放在上海,也是因为上海市场对咖啡接受度很高又比如本土品牌GREYBOX COFFEE,源于留学回来的创始人,当时在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喝不到一杯好咖啡为了让精品咖啡在CBD就能轻松享受到,GREYBOX的第一家门店落户北京嘉里中心,随后进入上海IAPM环贸、广州太古汇等,。
定位覆盖一线城市高端写字楼和购物中心。
从2016年品牌初创,到2017年融资1亿元,再到2018年在全国9个城市的CBD布局24家门店,品牌扩张速度非常快。 2018年9月,GREYBOX全国首家烘焙店选在上海LuOne凯德亮相。
深知培育消费者的重要,烘焙店设置了咖啡教室,在专业咖啡师的带领下,消费者可以从产区、品种、气候认识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如茉莉杏桃的巴拿马翡翠庄园瑰夏、焦糖甜香的哥伦比亚咖啡豆、梅果花香的肯尼亚咖啡豆、枫糖水果的乌干达咖啡豆,学习如何手冲一杯精品咖啡。
今年2月,GREYBOX全国首家KITCHEN店又选址上海世纪公园锦绣坊,开始了另一种混搭餐饮的玩法“上海是我们销售量最好的区域上海人享受生活,有高品质的追求咖啡文化太契合这座城市了从上海出发,我们正计划把中国的咖啡输出海外。
”相关负责人说咖啡馆的商务交往务实、高效,贴合上海的职业精神上海人叶先生身处咖啡产业链的中端,他所在的公司,多年前开始进口欧洲咖啡设备到中国 起初,他们的中国客户只有一级经销商和代理商,市场小,圈子也小,彼此都认识。
明显的改变源自2015年,突然之间,上海的咖啡市场爆发式增长,需要进口设备的不只有大客户,还有品牌咖啡馆、独立咖啡店,甚至服装店、书店、杂货铺,乃至业余爱好的普通玩家咖啡的生豆品质是影响口感的关键就拿手冲咖啡举例,超过7天的咖啡豆,手冲时的颗粒状态、香味变化,一个外行都能通过对比感知到不同。
所以,当上海人喝咖啡越来越追求品质时,倒逼着咖啡店自己烘焙生豆,烘焙设备因此走俏另一个原因是,大型工厂已经不能满足个性独立的咖啡店需求,促使本土自烘咖啡品牌崛起小型的烘焙工厂,还能作为新型制造业重回大城市,开启各种创意玩法,比如太古汇星巴克的烘焙工坊。
叶先生介绍,近几年上海精品咖啡的设备越玩越高级,不走高端路线的独立店铺几乎难以得到认可就好比上海的精品牛排店,用30元原料做的牛排,再好吃都不行,消费者只接受百元以上的高品质牛肉如此一来,新开张的咖啡店,一个吧台设备至少50万元以上。
犹记得前几年,还有舆论讨论星巴克的咖啡定价是不是太高“但如今得庆幸,如果没有星巴克的价位,中国市场一杯咖啡只卖8元,精品咖啡就永远发展不起来”叶先生说上海走入“咖啡元年”并非偶然,咖啡文化在美国的发展可以提供某种参照。
上世纪,人类学者Krystal DCosta研究认为:在美国,作为日常消费品的咖啡,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在此之前,咖啡风头远远不及碳酸饮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学者的答案是:当时美国。
经济转型加速,第三产业激增,工作时间延长尤其在纽约等24小时高速运转的大都市,人们需要摄取咖啡因,保持专注、高效很多公司安装了咖啡机,借助喝咖啡这个小仪式,白领们斗志满满地面对每一天……这一切,与上海的发展路径何其相似。
从雀巢算起,咖啡在中国市场已经发展了30多年而最近,上海的咖啡行业变得热闹非凡这首先是因为,上海的商业繁荣达到了一定程度,职场文化浓郁 对上海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喝咖啡,是一个“开工”信号因此,锁定年轻人群、快速抵达办公地的互联网咖啡,便利店和快餐店的现磨咖啡,校园和高铁站等公共场所的自助咖啡机正全面铺开。
退一步说,即便不困顿,工作时手捧一杯咖啡,开会时每人点一杯咖啡,也能营造一种“我们很忙很有干劲”的工作形象咖啡建立了一种现代国际大都市特有的“生产力文化”咖啡馆对创意和商务办公的辅助,是中国传统老牌茶馆做不到的。
比起喝茶,咖啡馆里的商务交往,少了寒暄、客套、炫耀,直入主题,更加务实、高效,贴合上海这座规则意识浓厚、有职业精神的城市资本进来,带来更多跨界,比如咖啡混搭书店、服装店、美发店,连球鞋店也开始卖咖啡咖啡与广告、时尚、艺术、体育结合,拥抱各种可能性。
仅咖啡单品,就能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度———这里除了意式咖啡、美式咖啡、日式手冲,还有土耳其咖啡、印度咖啡、马来西亚咖啡等,再结合本地的茶元素、奶元素,全世界咖啡的玩法,似乎都在上海重新交融、推陈出新。
此外,在上海大都市中,一大批形单影只的年轻人喜欢在咖啡馆消磨时光吸引中国人的往往不是咖啡口味,而是一个舒适、自由、充满艺术感的文化环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消费的场景革命咖啡馆是独特的公共空间,更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第三空间”理论。
全球咖啡的流行版图,也是经济发展的版图上世纪中叶,日本经济崛起,制造业享誉全球,那也是咖啡在日本的飞速发展期21世纪,日本已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全球第三大咖啡进口国日本还进一步发展了手冲咖啡,让日系咖啡闻名全球。
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腾飞,首尔街头忽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大批咖啡馆当一座城市经济繁荣、职场氛围浓厚、中等收入人群庞大、创意文化多元、服务业发达、追求生活美学和精致化,那么“第三空间”,尤其是咖啡馆的需求便会激增。
咖啡文化,像某种指标,它意味着,在GDP数据之外,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创意、职业理念等各种元素都繁荣到一定程度,如此才能催生咖啡馆的热潮所以,硅谷的咖啡馆是创意人的下午茶,曼哈顿的咖啡馆是金融人头脑风暴的空间。
如今,它到了上海 叶先生做了一个粗略推算,全球现磨咖啡中,欧美占据70%的市场,中国只占20%的市场,未开发的潜力仍然巨大 而上海,这座商业之城,未来有无穷可能,用咖啡混搭艺术跨界,在全球消费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正文图片:采访嘉宾提供;龚丹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