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 咖啡与生命整体的意义
- 咖啡文化
- 18天前
- 197热度
- 0评论
文化大观
据2022年上海咖啡文化周上发布的数据,目前上海拥有7857家咖啡店,稳居全球城市首位,平均每3164人就拥有一家咖啡店。《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咖啡消费者2021年已达到3.54亿人。喝咖啡已经成为城市中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塑造着新的社会文化。
原文 :《咖啡与生命整体的意义》
作者 | 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 杨庆峰
图片 | 网络
可以说,喝咖啡是一种真实的增强生命力的方式。喝咖啡会让人产生舒服而惬意的感觉,尤其是坐在颇有情调的咖啡馆里,这种感觉会更胜。科学所揭示的它对学习与记忆的增强只是一种认知功能的强化,这是一种单独能力的增强,但是并没有触及生命整体和生命状态。在我们看来,喝咖啡会唤起一种惬意的、与休闲关联的生命状态,让人们感受到生命整体的意义。这种惬意感、休闲感属于生命整体的真实构成部分,使得个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除了咖啡的功能增强,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与咖啡有关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五层意义可以被揭示出来:构成现代生活方式、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塑造独特社会文化、构筑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强化都市工作逻辑。
第一,喝咖啡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咖啡被看作与酒、茶一样的生活饮品。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日常的行为,比如美国62%的人每天都喝咖啡。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喜欢咖啡这种自然增强方式。可以说,除了传统的酒、茶,咖啡让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个选择。这种方式有着强烈的现代气味。根据《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的数据,中国咖啡消费者2021年达到3.54亿人。从消费量来看,中国大陆人均消费9杯/年,美国达到329杯/年。这显示出两个国家民众生活方式的差异。
第二,咖啡能够实现与个体收入有关的身份认同。《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根据月收入来划分五个层级:0.5万元以下、0.5—1.5万、1.5—3万、3—5万和5万以上等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咖啡渗透率差异较大,3万以上的渗透率是80%以上;五种层级代表着不同的工作阶层,因此,不同个体总是会依据自己的阶层来定位所喝咖啡的品种和空间场所。比如36%的人接受了26—35元的范围;仅有15%的人接受了45元以上的价格。所以,这会导致一种与收入有关的身份分层。
第三,咖啡能够塑造独特的社会文化。喝咖啡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咖啡文化,如法国的慢速咖啡文化。据说法国人喝咖啡绝非一饮而尽,而是细品慢吮。故法国人在喝咖啡的时间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即便不进咖啡馆,在家自煮自饮, 平均每天也要花去一个小时。美国却不同,将咖啡打造成标准化的生产线,标准杯的出现就是一个现象。如此,喝咖啡不再是慢速的事情,可以与麦当劳、肯德基一起成为快餐体系的一部分。而中国的咖啡文化中始终隐藏着一种亲情因素。
第四,咖啡成为公共空间建构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茶馆构建起的是一种市井公共空间。在茶馆里,人们可以听戏、获取信息,等等。这种公共空间不能称作“场”,我们很少听到“茶场”的说法。反而,酒所构筑的亲密空间可以称之为“酒场”,这种空间都是由不同性质的亲密关系的人群共同构成,他们默认了相应的规则。半封闭成为酒场的空间特性,甚至猜拳、酒令成为常见的游戏。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咖啡逐渐构建起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哈贝马斯认为咖啡馆是人们自由地谈论国家事务的场所。由咖啡所构建的公共空间充满了现代性色彩,其间所讨论的话题也包括艺术、政治、经济等话题。当然,在中国城市的咖啡馆之中,公共性被保留了下来,商业逻辑允许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入其中,但是仍没有出现公共场域性,而是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错位现象:咖啡店取代了咖啡馆,公共性与亲密性发生了错位。甚至这一空间会演化为亲子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与亲密空间魔幻地渗透在一起。
第五,咖啡的增强功能与现代性工作逻辑关联在一起。在大都市中,工作逻辑是由白领、加班、续命、高强度等元素关联在一起的。在这种逻辑之中,工作主体总是要加班,而提神需求变得异常重要,咖啡则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对当前社会来说,高强度工作与咖啡之间被建立了一种不良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势必会产生相应的认识。在整个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咖啡与“加班熬夜的续命利器”这样的符号关联在一起。在这一关联之下,咖啡与工作的内在关系被建立起来了。在咖啡的包装之下,工作也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还没有了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负面价值,完全可以与个人自我实现关联在一起。咖啡本身的文化意义就是一种强调个人实现的东西,于是二者实现了完美的搭配。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36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城市文化 | 咖啡对理想城市的想象
控制论的未来:关照生命的内在运作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