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咖啡,话上海——『上海咖啡:历史与风景』主题讲座精要回顾(法国咖啡的种类)
- 咖啡文化
- 2024-10-31
- 165热度
- 0评论
10月5日下午3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东华大学教授陈祖恩老师携新书《上海咖啡:历史与风景》(以下简称《上海咖啡》)造访“阅读走进如常生活”杨浦会场——学悦风咏书社,为观众带来一场“咖啡”盛宴。
《上海咖啡》是关于上海咖啡文化的历史读物,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现咖啡在上海兴起和盛旺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书中有不少上海话,具有浓浓上海味,突出海派文化的特征。本书一共有九章,每章都有各自的底色。陈祖恩老师主要按照此书的章节脉络向观众介绍这本新书。
一、序言
陈老师首先强调,今天的主角虽然是咖啡,但他并不否认茶叶的地位。在中国这个茶的国度,咖啡是舶来品,上海开埠后,咖啡慢慢成为都市的时尚消费品。本书从咖啡馆在上海形成规模的时代(即1920年前后)开始讲起,因为这一时期咖啡已经走进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喝咖啡成为一种时尚,上海各个街区的咖啡都有不同的特色,而昔日咖啡的历史与风景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与风情。
二、西风东渐话咖啡
陈老师提到,最初咖啡的出产地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荷兰人将咖啡传到欧洲、南美。接着,陈老师简要但不失有趣地讲了西方关于人类喝咖啡的起源传说:“传说最初只有阿拉伯人敢喝咖啡,我们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勇敢的,其实第一个喝咖啡的人也是很勇敢的。据说一个教徒,想寻求不被睡魔所扰的秘方,教主说此方问牧羊人即可,牧羊人说,我的羊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以后,便兴奋不已,这便是咖啡树。教徒采了几个果子回去煮汤吃,果然和羊一样兴奋,人们才发现咖啡果的提神效果非常好。”
陈老师表示,咖啡在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咖啡馆是其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咖啡在中国的兴起,也带动咖啡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学会煮咖啡”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家庭主妇的必修课之一。
三、领风气之先的文艺咖啡馆
文艺咖啡馆不仅是近代都市生活应有的一种设施,也为文艺家提供了一个交流聚会的场所。1928年,设立在北四川北路的“上海咖啡馆”顺应时势,领风气之先。上海咖啡馆的招牌用的是霓虹灯,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吸引了大批文学青年。陈祖恩认为,上海文人好饮咖啡之风是从上海咖啡馆的设立开始的。
除了上海咖啡馆,公啡咖啡馆、白俄咖啡馆等也是比较有名的文艺咖啡馆,鲁迅先生常在此会见客人。
四、西区咖啡的异国情调
上海西区以高雅华贵著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是西区的代表,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说:“霞飞路是从欧洲移植过来的街道。”商业繁荣的霞飞路弥漫着浓浓的俄罗斯风情,因此俄罗斯咖啡也是异国情调的一个象征。比较有名的咖啡馆有: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俄商文艺复兴馆。前者是上海最早的花园餐厅,餐厅几乎天天都会举行各种演出和音乐会;后者独得作家林徽音的青睐:“坐在露台上,凭着铜栏杆,上面是帆布遮着,下望霞飞路。匆忙着的是各色的车辆,各色的人,正如在水中漂游着。”
五、静安寺路时尚咖啡
陈老师还向观众介绍了几家开在静安寺路上的时尚咖啡店:
CPC(西披西)的总店只做日间生意,晚上八点半关门,而支店快到午夜才打烊。总店的气氛比较幽静,窗户是落地窗,客人坐在店里眺望静安寺路两旁的人流和车辆,窗户外的行人能够清晰看到店员制作咖啡的过程。正应了卞之琳的那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沙利文咖啡馆以美式咖啡出名,音乐也颇具特色;飞达咖啡馆是贵族气息浓厚的咖啡馆,西洋客人最多,中国客人也不少。
六、商业圈里呷咖啡
民国时期上海人把“喝咖啡”称为“呷咖啡”,上海的商业圈也被称为“十里洋场”,商业圈的咖啡和西区霞飞路、静安寺路的咖啡截然不同。
陈老师讲到:“上海都市的时髦性,又被称为‘潮性’。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上海每每产生时兴的东西就会掀起潮水般的流行浪潮,第二种说法是上海临海,所以‘潮’是上海的第二天性。”新都饭店、永安花园咖啡室、马尔斯咖啡馆等都是商业圈里的高级消遣之地。
七、苏州河北岸咖啡
《上海咖啡》一书中所说的苏州河北岸指的是虹口的租界地区,在虹口集中居住的人群主要包括广东人、犹太人、日本人这三类人。
与上海西区咖啡馆的休闲时尚不同,广东人聚集地的咖啡馆以欢悦为特色,名气较大的是“汤白林”,这里没有文艺的浪漫情调,而是充满了色情的世俗诱惑。
犹太人的居住地出现了有着“小维也纳”之称的提篮桥商业风情街,犹太人开设的咖啡馆不下一二百家,入夜霓虹光闪烁,别有天地。他们的生活是苦闷的,非常需要咖啡馆消磨苦闷的时光,在咖啡香里寻求片刻的快乐。
日侨在虹口设立的小咖啡馆甚多,日式咖啡馆的房间非常整洁,室内布置比一般的茶室还要地道,可以称得上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店外用霓红灯装饰,有着朦朦胧胧的神秘感,与霞飞路上的俄罗斯咖啡馆很相似。
八、咖啡一条街
在20世纪40年代,西藏中路被誉为“咖啡一条街”。咖啡一条街虽然号称是大众化的产物,但其实是畸形社会的产物,因此陈老师在书中写道:“与霞飞路、静安寺路相比,西藏路虽咖啡馆林立,惟以气派、食物与夫主顾而言,总是三四五六流焉。”比较有代表性的咖啡馆有萝蕾咖啡馆、时懋咖啡馆、GG咖啡馆。
九、上海屋檐下的咖啡摊
街头咖啡摊类似于流动点心摊,这种街边摊的特点是食物和饮品都物美价廉,摆咖啡摊的各色人等都有,甚至连电影明星(如关宏达)都拥有“一摊之地”。需要注意的是,咖啡摊和咖啡一条街一样,也是畸形社会的新产物,具有地域特色。
十、明星孵咖啡馆
明星常去的咖啡馆可谓是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机缘,久而久之,那些咖啡馆便成了明星们的俱乐部。例如夜巴黎咖啡馆就是电影演员孙景璐和陈娟娟共同开设的。
//
《上海咖啡》是一本带有咖啡味和上海味的书籍,读它,应该选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上海街角某家咖啡店的窗边,呷一口咖啡,望一眼街上的车水马龙,耳边还旋绕着轻柔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