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煎熬,茶语境下的中国咖啡简史(咖啡文化概述总结与体会)
- 咖啡文化
- 15天前
- 129热度
- 0评论
我只要喝一杯
想起了过去
又喝了第二杯……
——邓丽君《美酒加咖啡》
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一首《美酒加咖啡》从宝岛台湾传入中国内地,一时流行于大江南北。
那时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咖啡作为舶来品不要说没喝过没见过,甚至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名词。
中国是一个茶的国度,不仅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中心。如今世界各地的茶树、茶文化和饮茶习俗,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无论是理想化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生活化的“茶米油盐酱醋茶”,自茶圣陆羽之后的1000多年以来,中国人都生活在茶的语境中,与茶朝夕相伴。
然而邓丽君的一首《美酒加咖啡》,让从古至今都习惯于喝茶的中国人,开始对咖啡产生了某种奇妙的憧憬或者说是兴趣。
早在19世纪中,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咖啡就已经进入中国。但在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苦涩的咖啡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且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咖啡也是价值不菲,并非是普通民众所能消费的。所以咖啡消费群体主要是在华的外国人,以及留过洋具有西方生活背景的中国人。
大概到清朝末期,具有经营性质的咖啡馆开始在上海、天津、广州这类开放度比较高的通商口岸出现。正如我们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所看到的,20世纪20~40年代,咖啡馆在许多大城市纷纷出现。不只是外国人,在社会中上层群体中,喝咖啡成为了一种时尚和风气。
差不多与咖啡的饮用习惯、咖啡文化一起传入中国的,还有咖啡的种植。1884年,台湾首次种植咖啡并获得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咖啡树。中国内地最先种植咖啡的地方,是云南省宾川县一个遥远的彝族村寨。
云南省宾川县朱苦拉村的古咖啡林
1904年,传教士田德能神父在朱苦拉天主教堂后墙下边的空地上,种下了中国内地有据可查的第一棵咖啡树。20世纪40年代,东南亚的归国华侨们把南洋咖啡的传统和制作、冲泡手艺带到了海南。
中国名为田德能的法国天主教神父(Alfred Liétard), 于1904年在朱苦拉村引种第一株咖啡树
据陈德新在《中国咖啡史》一书中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和海南残存的咖啡树,成为中国后来发展咖啡种植产业的主要树苗。195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海南共有29万多株咖啡树,年产咖啡豆约1吨。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第一个咖啡种植的高潮期。当时全国咖啡种植以海南岛、云南省农垦为主,总面积达76000亩。其中海南以罗布斯塔品种为主,种植有21400亩;云南以阿拉比卡小粒咖啡为主,种植有54660亩。当时整个云南产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72%。
中国咖啡产业在新中国成立的前10多年里,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开始,然而这种势头没有能够保持和延续下去。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际市场咖啡豆滞销、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国家宏观经济调整,以及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咖啡产业严重萎缩并进入到最低潮的时期。广东农垦从1962年起停止发展咖啡产业,原有的咖啡种植园大部分处于荒芜以至被毁、被淘汰,到1974年海南垦区只保留有2299.95亩咖啡。云南农垦在1961年后,大量未投产的咖啡树被毁,到1970年仅保山潞江坝、临沧新城两农场剩下556.05亩,即便后来恢复到1980年,全垦区种植面积也只有1177.95亩。
从中国咖啡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到陷入到低潮,可以看出在茶占据有统治地位的语境中,咖啡并没有被太多中国人所接受,使得整个咖啡产业不仅在中国发展极为缓慢,而且极其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原载《普洱咖啡》杂志201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