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咖啡文化
- 咖啡文化
- 18天前
- 222热度
- 0评论
国内的咖啡文化尚处萌芽阶段。他所呈现出的特点是: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百花齐放,当然你也可以认位是良莠不齐。
在谈咖啡文化之前,有必要聊聊“文化”的概念。举个国内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关于文化的例子:饮食文化,八大菜系更领风骚,各具特点,而不同菜系文化背后是不同地域人们饮食习惯的体现。
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形成是基于生活习惯升华而来,他是一种普遍的、有历史感的存在,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我想正在于此。当更多的人习惯将喝咖啡这件事儿作为日常,那么咖啡文化才算有了其发展成型的根基。
眼下,咖啡在大众心中依旧是作为舶来文化被看待,轻奢、品味、身份等等是典型的咖啡带给人们的深层符号。我们正处在一个模仿的阶段,虽然过程中有些难堪,但整体是进步的。
一种文化的形成,他必然要经历野蛮生长,然后再回归到本质,而时间推移将部分行为沉淀成历史,历史被更多的人传承,文化由此形成。
其实在近代,中国有一个不错的咖啡文化阶段,是在民国时期:
鲁迅曾写过一篇《革命咖啡店》,收录在《三闲集》里。这其实是一篇辟谣文章。事情的起因,就是左翼文化群体创造社的年轻人,在上海开了一家咖啡馆,于《申报》上写软文如下:
“但是读者们,我却发现了这样一家我们所理想的乐园,我一共去了两次,我在那里遇见了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龚冰庐,鲁迅,郁达夫等。并且认识了孟超,潘汉年,叶灵凤等,他们有的在那里高谈着他们的主张,有的在那里默默沉思,我在那里领会到不少教益呢。”
那可能是国内咖啡文化最接近于西方本土咖啡文化的一个阶段,当然那时不仅于咖啡,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方方面面的,而我们模仿的也很逼真。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咖啡在国内大概会有近半个世纪的断层,直到星巴克及雀巢来到了中国,但至今这不过也只是20余年的历史。
就在近几年,肉眼可见的身边的咖啡馆尤其是精品咖啡馆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市场欣欣向荣的一面,我们快速的跨越了全球咖啡文化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
经济的长期落后以及国民打心底里对文化的不自信,让咖啡一开始便打上了中高端的标签。而这也让人们默认了咖啡,理应有个高的价格,因为喝咖啡的行为并不纯粹,背后的场景消费及心理暗示,让咖啡变得复杂。
当我们在不断争论咖啡的价格过高的时候,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已经开始在颠覆咖啡在人们心中的固有认知了,这是一件好事儿,意味着从这一个质疑和实际行动开始,咖啡开始有了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但这还不够,目前的咖啡市场,理念是支离破碎的,更多的体现是烘焙师、咖啡师、咖啡馆或者是机构主观理解的传播,而且咖啡市场的严峻倒逼咖啡从业者首先要考虑生存的问题,这真的是挺窘迫的一种情况。
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依旧投入到咖啡市场全力去做好咖啡的朋友,为他们的执着与勇气,探索与尝试表示感谢,他们在国内咖啡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大胆想象,未来某一天,咖啡文化已然形成,当我们追溯历史,这些是否还在从业的咖啡师、烘焙师,是否还屹立不倒的咖啡馆、咖啡机构,都将是文化历史的一部分。
那么未来,何时到来?我想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确定的答案,也许是50年,亦或者更久。作为一名咖啡爱好者,也并不能深度的揣测那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如果大家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不妨进行一些交流分享。
而我所理解的,一种文化必须要具备的一点是:他需要具备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既有专业学术的研究,亦有大众娱乐化日常,相辅相成。就像一杯茶,你既可以去用心感受茶道文化,同时也可以在办公室,在家里随时的喝一杯。
一杯咖啡没那么复杂,当越来越多人这样想的时候,属于国内特有的咖啡文化或者就要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