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已成最有钱企业!校外培训班为什么成了刚需?(世界咖啡培训是啥内容)
- 咖啡文化
- 2024-10-31
- 156热度
- 0评论
两会刚刚结束,北京市关于关停校外培训机构的声音就传播开来,北京市教委专门辟谣说:没有关停,只是根据防疫需要暂停线下培训,已启动有序恢复工作。
校外培训机构目下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却是现实。
两会上,教育减负等不出意外地成为主流话题,校外培训班则是其中的焦点之一。总书记在与教育卫生界委员座谈时也明确提出,绝不允许打着教育旗号侵害人民群众利益。
而此前,教育部就把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列为2021年主要工作之一。陈宝生部长在谈到2021年工作重点时,更是强调要主动作为,敢于作为。
教培机构,已经成为最有钱的企业!
今年春晚,在线校外培训机构成了最大的赞助商。其实不只是春晚,各地的跨年晚会,校外培训机构也都是最亮眼的赞助商,其经济实力傲视所有商业机构。
教育培训,已经变成了目下中国最有钱的行业!
去年年底储殷教授对中国教育的批判曾刷屏网络,其中一条就是“教育成了最好的避孕药”,直指子女教育给家庭带来的综合负担,尤其是经济负担、养育负担沉重。
2016年,好未来市值还不足50亿美金,但到了2020年底,好未来市值已经超过了470亿美金。也是2016年,长期以出国留学考试培训为主业的新东方,占比第一的业务转为国内中小学学科辅导培训,市值也开始大幅度上涨。
好未来市值变化
线下各类培训机构风起云涌的同时,在慕课风潮推动下,2013年起,资本大规模进入各类中小学在线教育培训市场。在疫情的推动下,2020年再次掀起一次投资狂潮。
2020年,好未来、猿辅导、作业帮就拿到了106.5亿美金的融资,约700亿人民币。这在几次互联网大战中,也难得一见。共享单车在最疯狂的2017年融资总额也不过300亿。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年底,市值超过100亿美金的各种线上与线下课外辅导机构就有10余个。
校外培训已经成为刚需?
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异常火爆,实际上是和这个市场的消费人群减少同步发生的,显得更为异常。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中小学学生总数高达3亿人,但因为计划生育,近20年新生儿人数持续下降,在校中小学总人数已经不足2亿,总体下降了1/3以上。
也就是说,中小学校外培训绝对市场的总消费人群在下降,甚至是显著下降,但市场规模却在快速扩大,相关企业市值快速增长,只说明了一点:市场覆盖率在快速扩大,单位ARPU值在快速增长。
有多少人在上校外培训班?中国教育学会的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参加校外培训的中小学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70%。民进上海市委会的一份提案显示,84%的学生参加了校外培训。到底有多少人?很难有大家都认可的权威统计数据。当我把这些数据与问题抛给一个家长时,他说:还有不上辅导班的学生吗?
学生总量下降,但校外培训市场快速扩大,显然是绝对市场覆盖率的快速增长。打个比方,10多年前,10个孩子有2-3个上辅导班,但是现在,10个孩子可能有7-8个上辅导班。10多年前,一个孩子上2-3个辅导班,但是现在,一个孩子可能上5-6个辅导班。
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成了中国最火爆的风口之一,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
校外培训为什么会成为刚需?
首先是老百姓有钱了,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子女教育的,两个因素一叠加,教育就成为第一消费支出。
2020年GDP超过100万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们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1万美金,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均GDP与可支配收入,则早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有钱了,干什么?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第一位的。从全球来看,还没有哪个民族如此重视孩子的教育的。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砸锅卖铁都要供孩子读书”,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与决心。在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下,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更美好、更高水平的教育需求成为家长的主要追求,和孩子教育关联的市场都在快速发展。比如留学,2019年出国留学人数超过了70万,持续增长数十年,中国也长期位居全世界第一国际生源国的位置。再比如学区房,房价飞涨。但凡和子女教育挂钩的,都热!
因此校外培训行业的兴盛也就顺理成章,或者说存在其合理性。
当然,不仅是在国内,到了国外也一样。中国人走到哪里,校外培训班就要办到哪里。伴随华人移民的增加,近年纽约的培训班也快速兴起,增加的培训班主要是在法拉盛和日落公园两个华裔社区。2020年初,学而思的培训班也办到了旧金山,而主要科目就是小学生奥数培训,同样,新东方的学校也办到了加拿大。
一刀切的减负政策让教育需求外溢,是让校外培训受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6年前,我曾经问一位教育上市公司的副总,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他脱口而出:感谢政府神助攻!三点半放学了,父母还在上班,去哪里?上辅导班总比去游戏厅好吧?最起码还有人看着孩子把作业写完。
这句话虽然是戏谑之词,但此话说得我如芒刺在背!
从50年代开始,我们就在减负,应该说教育部门在减负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重视,也持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谓殚精竭虑,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客观上,我们在减负上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也的确有责任,尤其是一刀切的做法,给校外培训市场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在减负中经常检讨的,所谓的”校内减下去,校外长出来”。
在大幅删减课纲难度与内容的同时,不能“超纲学,超纲教,超纲考”成了减负过程中的核心,甚至细化到几点放学,一些地方把作业量也规定死,有些地方甚至部分低年级的日常测试都被全部取消。
校内减负可谓做到了极致!
但显然,时代已经不同了,这些做法与老百姓已经变化了的教育需求是存在明显矛盾的。在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变成对更美好教育 ,更高教育治理的追求。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完全正确把握到这种需求,强推“我认为的更好教育”。
于是,这边减下去,我那边就补回来,你这边减多少,我那边就补多少!再加上各级招生考试等因素的影响,校外培训班逐渐从一个补充角色,一个配角,越来越变成了主角,变成了标配。于是培训班就从一部分人的选择,变成了大部分人的选择,从补一个班,变成了五六个班,七八个班。
资本与市场的力量,让校外培训过度市场化,各种极端的市场营销手段,是让辅导班泛滥的重要因素。
辅导班的兴盛,离不开资本与市场的强大力量。
焦虑营销是教育培训市场惯用的手段,动辄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甚嚣尘上,这些都在助长、放大、刺激这种需要。
日前,在视频里,某女士一会儿在A机构是20年教龄的英语老师,一会又成了B机构的资深语文老师,转眼又是C机构的数学老师,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核心都是以“老教师”的身份,夸大其词制造培训神话,怂恿家长给子女报班。这一丑闻被揭露后,舆论哗然,但相关的在线培训机构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是同一家供应商提供的宣传文案而已。
做教育至此,何止斯文扫地,完全没有了底线。
资本的大规模介入,让贪婪的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几乎所有老师都被绑架在这个战车上。
日前某著名在线教育企业的老师网上发帖,反映企业让老师背巨额的销售任务,引起老师的强烈反弹。其实在所有教育培训机构里,老师背销售任务是很普遍的,线下培训机构考核老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续课率。在销售指标的压力下,很多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被严重扭曲,毕竟能靠实力口碑吸引学生的老师是有限的,于是竞相讨好学生的老师比比皆是,目的就是提高续课率,甚至出现一些极其恶劣的事件。
一位家长曾经给我讲过让他愤愤不平的案例:孩子上了某辅导机构的一对一后,经常主动要求加课,看到孩子成绩有提升,他还比较欣慰。但是有一次他去接孩子,到得比较早,看到了让他无法容忍的一幕:老师在电脑上忙自己的事情,拿自己的手机给孩子玩游戏,玩完一个游戏后,老师再调出一个新游戏给孩子继续玩。看到这一幕,他瞬间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喜欢去上一对一了。
疫情让中国教育来了一场实战演戏,没有想到的是,也促使资本对在线教育,尤其是在线校外培训机构的投资形成了新的狂潮。ABCDEF,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涌入,其景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轮互联网投资的狂潮,虽然几乎没有一家是盈利的。伴随投资的热潮,是抢占市场宣传的热潮。培训机构已经代替了曾经的媒体金主,成为电视台,网站以及各种活动最大赞助商,中央电视台品牌工程,播出最多的是一个个的在线教育培训机构。
资本不是慈善事业,资本的优势是逐利,但资本的缺点也是逐利,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驱动所有人无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在扭曲教育与教育环境。
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也是校外培训班兴盛的推手
最后,需要检讨的是家长的观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度放大了教师等教育资源的价值与作用,一个是对更好教育的理解偏差与对分数功利的追求。
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公平的实现上有重要意义,也是教育部门着力的重点,但很多家长却没有正确意识到这一点,无限放大了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无限放大了优秀教师的价值与作用,拼命把子女送进辅导班,却忘记了自己的基本责任。
其实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情,孩子如果不学,请来最好的老师也是白搭。所以我们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就是指是做事认真,用心的态度,是自觉自律的品质。而这些,主要是父母从小严格要求培养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面对一个自觉自律的孩子,我们还要操心他的学习吗?
但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基本的教育常识,盲目听信崇拜所谓名师效应,努力挣钱的同时,把这些钱送进辅导班,把自己的责任轻率地委托给了别人。
更为重要和复杂的是家长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作为一个学生,除了分数,还有基本素养、能力,除了智力,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是成长。但在现实社会评价面前,家长们聚焦的往往只有成绩,分数。这个差异实际上是专家、政府与家长需求的最大分歧,这一错位也造成了减负治理上与家长的错位,给了校外培训机构可乘之机。
校外培训机构的兴盛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目前越来越水平化,甚至固化的命题模式,让重复训练在考试提分上有显著效果,也都在或多或少地推动着应试教育与培训产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时代复杂因素的结果,不一而足。
怎么办?如何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我个人认为三个方面工作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首先承认中国家长对子女更美好教育的追求,对减负的指导思想进行必要的调整,真正落实好区别化减负,减去不必要的,部分人的负担,而不是所有人,对于合理的要求,需要最大程度在校内解决,而不是一味做减法,把这种需求挤到校外。
首先我们需要对负担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负担首先是一个心理感受,喜欢玩游戏,三天三夜不睡觉也不会觉得累,不喜欢学习,10分钟都是负担。
同时,对自己有更高要求与追求时,绝对负担必然是重的,在这一点上,不分国别,也不分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招生制度。
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经写过一本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全方位审视了惠尼中学,旧金山最好的一个公立学校的情况。在这个书的第一章就真实地记录了一个高三(对应我们高二)女生有代表性的一天,魔鬼数字4:喝4杯咖啡,睡4个小时,考4.0的GPA(满分)。辛苦不辛苦?
我也曾和美国最顶尖的一些高中生聊到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后半夜睡觉。当然,这一切都是他们自觉自愿的,没有人逼他们。
也就是说,首先,绝对负担是与期望值相关的。我们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祝词中也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然是辛苦的。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分人的负担显然是不必强行减下来的,也是不可能减下来的。即便认为这些人的付出是错误的,那需要改的是教育评价的尺子,而不是不让这部分人去努力,去奋斗。
如果我们承认到中国特殊的国情文化,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极其重视的,期望是非常高的,那么,这部分过高的期望与追求就不是一小部分人。
更重要的是,人是有差异的,我们也必须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成长空间。即便是动辄讲轻松教育的美国,也普遍存在“天才”班,在高中则有大学先修课程AP,其制度设计就是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发展的机会,让愿意多学一些的同学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能要花功夫下好学校这盘棋,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最大可能在校内解决人民群众对更多样化,更高质量教育的追求问题,而不是一刀切砍掉,把这些需求硬生生挤到校外。
在减负上,我们应该筑底,降低基本要求,最大程度解放广大中小学生,但我们不能封顶,不能不让有兴趣学的孩子多学,包括文化课的学习。我就是喜欢数学,擅长数学,想多学一点数学,为什么不可以?
事实上,但凡在校时间长的,校外培训班就往往没有了踪影。某地方中学校长就曾骄傲地对媒体说,我们学校周边5公里之内是没有任何辅导班的,而秘密,就是放学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大程度把更高教育需求消化在校内,把校内教育变为主战场,可谓釜底抽薪,让校外培训机构不再是标配,只是少数人的选择。
第二,需要解决斩断资本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全面结合,彻底遏制资本的负面效应在教育培训市场上的放大。
投资、上市,这套经济上的做法,核心目的就是扩大再生产,是逐利,这是资本的优势。为了逐利,资本甚至会不择手段,比如迫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销售。习总书记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上专门谈到,我们不能允许打着教育的旗号侵害群众利益。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务必要切断其与教育培训,尤其是针对中小学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
2018年为遏制学前教育的乱象,国家相关部门曾明文规定,学前教育机构不得上市,不得举办连锁,搞加盟代理,其目的就是希望从根本上遏制资本对教育的极端影响和冲击。对于当前中小学培训机构的乱象,尤其是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我们有必要祭出这一重招,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有效遏制资本对中小学培训市场的推波助澜,从长期看,也可以让中小学培训市场回归常态,长治久安。
第三,家长的再教育以及良好的家校协同,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家长的教育观念的确存在问题,但我们可能也不能过于理想,或者是仅仅只是指责,我们可能要做必要的妥协,包括家长对子女知识性学习的重视。在最大程度满足家长教育需求的同时,逐渐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统一思想,最后形成合力。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需要采取更为现实的做法,而不仅仅是坚持“应该做什么”,最大程度上和家长期望合拍。一旦只是坚持“应该做什么”,完全排斥家长朴素的追求,就必然让资本与市场找到其中的缝隙,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家校协同形成合力的推进是艰难的,收效也是漫长的,但也是治理校外培训根本所在,必须下决心去做!